乐陵郡的设立与魏王城的来历
□张帅
乐陵自战国乐毅伐齐时筑城得名,延至秦代正式设县,直至西汉时期,一直是县级行政单位。东汉末年,乐陵由县改郡,这是乐陵地方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彰显了其日益提升的区域影响力,并一度成为曹操之子曹茂的封地,称乐陵王国(简称乐陵国)。纵观历史,乐陵自建城开始,便与战争、王侯封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乐陵郡究竟设立于哪一年?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一
清代学者在进行史志考证时,均认为乐陵郡设于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由当时的乐陵县及周边几个县合并而成。如吴增仅在《三国郡县表》中记载“乐陵郡,建安十八年,魏武分平原、渤海置。”周明泰在《后汉县邑省并表》中指出“建安十八年,分平原、渤海置乐陵郡,改属冀州。”
乐陵郡的规模有多大呢?按《晋书·地理志》记载,“户三万三千”,统“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五县,辖境包括今山东乐陵、宁津、阳信、无棣、惠民、利津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域,南凭黄河,东抵于海。
不过,乐陵郡的具体设置时间在历代史志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仅简单标注“建安十八年”这一时间点,未附带相关考证分析。吴增仅在《三国郡县表》中则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专门论证:“《晋志》(指《晋书·地理志》)序例,魏武帝置郡十二,其一乐陵。《沈志》(即《宋书·地理志》):魏置乐陵郡,属冀州,新乐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南)属焉。今考《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三月,省州并郡,所载冀州三十二郡内,尚无乐陵郡。以《韩暨传》(指《三国志·韩暨传》)考之,暨于太祖平荆州时,辟为丞相士曹属,后迁乐陵太守,寻徙监冶谒者,在职七年,文帝始践祚。由此以推,文帝继位在建安二十五年,则暨徙监冶为建安十九年事,暨守乐陵为建安十八年事也。然则,乐陵置郡,其在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乎?”
吴增仅的考证虽具说服力,但若脱离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仍难明晰乐陵郡设置的深层缘由。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他史料展开进一步阐述,同时对乐陵郡设于建安十八年这一说法的准确性加以验证。
关于曹操设置乐陵郡,《晋书·地理志》记载,“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乐陵、章武、南乡、襄阳。所省者七: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也就是说,乐陵郡是曹操统一北方,于三国鼎立之际新设置的十二个郡之一,这一设置足见乐陵一带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这自然表现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东汉行政区划,乐陵县原属青州平原郡,地处冀州、青州交界要地,而升格后的乐陵郡,囊括了平原、河流、海洋三类地利,堪称曹操巩固北方势力的交通冲要与东部心腹之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生灵版荡,关洛荒芜”八个字,反映出东汉末年的征伐动乱使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呈现出一片人烟荒芜、满目荒凉的景象,正如亲历者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统计,东汉后期百余年间,全国人口从6000万直降至2300万。这也严重冲击了当时的地方治理体系,对行政区划做出适当调整。因此,除了地缘格局外,乐陵郡的设置也隐藏着全国人口剧变的背景。
按《史记三家注》记载:“南乡,郡名也。《太康地理志》云:‘魏武帝建安中,分南阳立南乡郡,晋武帝又曰顺阳郡也。’”由曹操新设十二个郡之一的南乡郡的设置时间,可知乐陵郡确实是建安时期设置。
二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也是三国争霸定鼎的关键时期,使用时间从公元196年至220年。其中,在东汉初平二年至建安十三年这17年里,曹操先后平定长江中下游以北各路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被吴蜀联军击败,退守北方,遂奠定了三国并立的雏形。因此,建安十三年,正是“魏武定霸,三方鼎立”之年份。
根据吴增仅的提示,我们查《三国志·韩暨传》:“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后选乐陵太守,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班亚九卿。文帝践阼,封宜城亭侯。”
这段记载,是考证乐陵郡设置时间的关键。建安十三年,韩暨被选为丞相府士曹副长官,充作曹操手下近臣。后选为乐陵太守,即出任乐陵郡郡守。再后来又担任“监冶谒者”之职,前后七年,并引入前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冶铸技术,省时省力,以至“器用充实”,遂被“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官名,管理铁器的冶铸制造),班亚九卿。”曹丕称帝时,又被册封为宜城亭侯。
由上可知,韩暨担任监造器具的长官一职是在建安十九年,即吴增仅所说“文帝继位在建安二十五年,则暨徙监冶为建安十九年事,暨守乐陵为建安十八年事也。”因此,韩暨在建安十八年曾出任过乐陵太守。
再据吴增仅提示,查《后汉书》(李贤注)得知,建安十八年三月,全国有过一次废州并郡的行政区划大调整,这自然是曹操主导的,其中冀州的规模大为扩展,“《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间、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东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
可见,建安十八年三月时,尚无乐陵郡,此时仍为乐陵县,随平原郡由青州划入冀州。此外,这一年五月初十,曹操晋封为“魏公”,并以冀州十郡作为其个人封国,称为“魏国”,建都于魏郡邺城。这意味着曹魏代汉向前迈出一大步。对此,《三国志》记载汉献帝所下诏书道:“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外内之任,君实宜之,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因此,建安十八年五月,乐陵县又随平原郡一同被划入曹操的封国版图。故进一步得知,乐陵郡的设置时间应介于建安十八年五月至建安十九年间。但问题是,乐陵设郡到底是在两年之内哪个月份设置的呢?清代学者吴增仅似乎特别想探明这一细节,奈何遍寻无据、缺乏可佐证的资料,最终只能谨慎推测:“乐陵置郡,其在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乎?”
这里,笔者翻阅《三国志》时找到了一条关键线索,进一步确认乐陵郡确实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间设置的。这一线索来自《三国志·陈矫传》:“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郡(广陵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太守陈登)令矫求救于太祖。……太祖乃遣赴救。……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
另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冬十月,(曹操)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所以,陈矫卸任乐陵太守后,出任魏郡西部都尉是在建安十八年十月。因此,陈矫应该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至十月间任职乐陵太守。可见,陈矫应是乐陵设郡后的第一任太守,不久,又被调往魏国国都魏郡当职,后来他还做了魏郡太守,随曹操东征南讨,后被魏文帝曹丕封为东乡侯,官拜司徒,掌军国大计。
结合《三国志·韩暨传》来看,同为曹操近臣、“班亚九卿”的韩暨应是接替陈矫的第二任乐陵太守,任职时间也不是很长。可见,这前后两任乐陵太守,一个善于军事、一个长于冶铸,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保驾护航,都是协助曹氏家族开创霸业的栋梁之材。巧合的是,两人都累官至司徒,且都得以善终,离世时相隔不到一年。陈矫于景初元年任司徒,同年七月逝世,谥号贞侯;韩暨则是景初二年任司徒,同年四月去世,谥号恭侯。
至此,我们由陈矫出任乐陵太守的任期推测,乐陵郡确实设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左右。
可以设想,建安十八年五月初十,曹操晋封魏公,正是志得意满、雄心勃发之时,彼时他牢牢掌控着东汉关东大部核心沃土,心中正舒展着一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恢宏蓝图。所以,也唯有在这般权势稳固、雄心勃发的契机下,曹操才得以名正言顺地放开手脚,对其统辖的冀州(含魏国)郡县展开大刀阔斧的整合,他以擘画天下的气魄,在三国版图上重整区划格局,只为构建契合其统治需求的理想行政体系。

三
乐陵郡自设立后延续370年之久,直到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其间,曹魏正始五年(244年),乐陵郡成为曹操之子曹茂的封地,改称乐陵国。又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于晋泰始元年(265年)被封乐陵郡公,也称乐陵国,传至两代后随西晋覆亡而终止,遂又恢复乐陵郡,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初被省并为县。
这里,仍有一个疑问待解:乐陵郡最初设郡时,治所在哪里?
三国至西晋时期,乐陵郡或乐陵国的治所向来被标注在厌次县(今惠民、阳信两县交界处)。但是,乐陵郡最初设郡时,其治所是否设在厌次县呢?笔者以为,乐陵郡治所最初应在乐陵县,而非厌次县,移治厌次县是后来才发生的,大致是在西晋建立至“五胡乱华”之际,因战争原因而改迁。如果曹操设乐陵郡时一开始设在厌次县,那么就不该叫“乐陵郡”了,而是称“厌次郡”才符合情理。因此,乐陵郡治所最初设立于乐陵县,也即今乐陵故城魏王城遗址。
魏王城遗址位于乐陵花园镇城子后村,南北东三面有残垣断壁相连,墙高二至三米不等,这里便是由乐毅伐齐时所建的乐陵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乐陵县城所在地。
“魏王城”的得名向来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有“曹操说”“曹茂说”“魏国公主碧霞说”等,添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不过,在魏王城周边村落,民间争相流传着曹操在此练兵、打造盔甲的传说,当地有老人说过自己小时候在魏王城城墙根下玩耍时,曾捡到过青铜箭簇,还拿来作为射箭游戏的玩具。
村民口中带有军事色彩的传说,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前文提及的两位乐陵太守陈矫、韩暨。陈矫深谙军政兵事,曾多次随曹操出征;韩暨则凭借水排技术改良兵农器具,深受褒扬。由此不难推测,三国时期的乐陵城,不仅是地理层面的重要军事要塞与重镇,在陈矫、韩暨的相继治理下,更成为一座兼具战事内涵的兵城。
我们知道,曹操统一北方后推行的屯田制,既可以招徕流民、恢复生产,又可筹措军需粮草、供应前线,实现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为他稳固北方霸业、决胜疆场筑牢了物质根基。由此推测,建安十八年,曹操增设乐陵郡,大概率是为了整合人力物力,发挥屯垦备战的战略作用,并特意选派陈矫、韩暨前来治守经营。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爵魏王。那么,依照历史逻辑来看,魏王城之得名,如果不是源于曹操,还能是谁呢?翻遍二十四史,我们很难找出一个可以担起这一称号又符合历史事实的人物。
曹操是否来过乐陵城,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在曹操的谋划布局下才有的乐陵郡。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不啻为一桩政治大事,更是一件值得骄傲与值得纪念的事,因此乐陵城被尊称为“魏王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回望历史长河,揭开乐陵城或魏王城的神秘面纱,显现的是其沉淀千年的丰厚人文光辉。这座城池既承载着800余年的治所传承,更带着2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巍然风骨,足以令人沉思起敬。身为乐陵人,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守护这一方千年文脉的古老城池遗韵犹存,并牵动着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故土乡愁和历史情怀。我们期待着它散发出新的迷人的光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见习记者|李姝漫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