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创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 | 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打造兴寨养殖基地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牛羊“挪”出院 “链”就致富路

兴寨养殖基地建设现场

11月中下旬,寒意渐浓,位于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韩寨村西南的兴寨养殖基地工地上却热火朝天。该基地一期厂房的埋桩和吊顶作业已完成,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养殖设施的安装调试,一个现代化小型养殖园区初具规模。“明年春天,小牛就能直接养在这儿了!”韩寨村村民麻志东满怀希望地说。

这一火热场景,正是十里望回族镇依托兴寨养殖基地项目,推动传统牛羊养殖业迈向集约化、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四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德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十里望回族镇的牛羊养殖不仅是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是民族特色产业的亮丽名片。2024年11月,该镇全链条牛羊养殖产业化品牌集聚地入选全省民族镇村产业化品牌集聚地培育名单。

产业破局

集中养殖破解发展困境

传统分散养殖模式曾让十里望回族镇的养殖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家庭为主的牛羊养殖,不仅会因粪污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而且规模化程度低,农户散养经验不足,应对牲畜疫病集中爆发能力弱,易造成重大损失。”韩寨村党支部书记韩来刚坦言。

兴寨养殖基地项目应运而生。十里望回族镇今年积极争取299万元省级民族镇村扶持资金,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目前在建部分占地13亩,将建设标准化养殖厂房,配备通风及智能化监控系统;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厂房,运用固液分离技术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同步完善防疫隔离区、饲料仓储、办公区等设施。

“以前养几十头牛,全家人都被拴住了。现在眼看着养殖场就要建好,骑电动车四五分钟就到,有专业的人做防疫、喂养、清粪,还有24小时监控,比自己在家养殖省心多了,咱还能腾出手来做点别的活儿。”麻志东几乎每天都要来工地看看进度,话语中满是期待。

韩来刚介绍,目前在建部分将于12月完工,可吸纳40户散户入园养殖,存栏量达500余头。该基地规划最多可吸纳120户散户入园养殖,存栏量能达到1500余头,这让包括麻志东在内的许多养殖户看到了希望。

链式发展

从“散养”到“全链条”的蜕变

伊盛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


在推进兴寨养殖基地项目的同时,该镇的牛羊产业早已悄然实现着从传统散养到全链条发展的蜕变。

“从最初的散养和作坊式加工,到如今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省级龙头企业,我们参与并见证了十里望回族镇牛羊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位于十里望工业园的伊盛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在燕,站在智能化屠宰生产线前感慨道。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达2.5亿元。

在韩在燕看来,公司的成长历程正是十里望回族镇牛羊产业发展的缩影。“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包括黄桥新村养殖场在内的5处肉牛养殖场,年出栏肉牛3000余头。特别是在黄桥新村的养殖项目,通过盘活80亩闲置土地,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通过分红制度带动了村民增收。”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引入了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环境传感等技术,实现对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自动调节,确保了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同时,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推广普及,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创造了额外收益。

公司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产业发展带来的民生效益——截至目前,伊盛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吸纳15名群众稳定就业,每名群众年均增收4万元;带动周边60余户群众加入养殖行业,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

以伊盛公司为代表,十里望回族镇的牛羊产业正在实现全面升级。目前,全镇已在韩寨村、金庄村、高庄村等村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6家畜牧养殖合作社采取牛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一链式经营模式。全镇现有329户养殖户、5个大型养殖场,肉牛存栏量达5000余头、肉羊存栏量达6000余头,牛羊肉产品远销全国。

“镇政府依托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形式,各少数民族村均成立了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十里望回族镇党委书记赵成涛介绍。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更让民族特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推动了全镇牛羊产业从传统散养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

镇村新貌

治理有效激发发展活力

金庄村村容村貌

得益于牛羊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十里望回族镇各村不仅实现了增收,更在精神面貌与乡村治理上焕发出崭新气象。

韩寨村建成集村史沿革、红色记忆与民族团结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展馆,详细记录了韩寨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革命烈士韩哲一、韩寨地下交通站、回民连队起义等红色故事,成为凝聚人心、传承精神的重要平台。金庄村则积极探索“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自治增活力,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实现村务村民议、村民定;以法治强保障,高标准建设法治文化街、小广场,配备法律顾问和调解员,开展普法活动;以德治润民心,开展宣讲引导、文化浸润、典型带动等活动,弘扬文明新风。金庄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全镇乡村善治树立了典范。

在推进乡村治理的同时,十里望回族镇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80余万元,修建高庄村东南出村公路440米、修建大白村南800米出村公路、修建韩寨村内道路1100米及配套设施,还为彭庄村、南村两个村庄安装路灯39盏,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

“产业兴旺带动乡风文明,民族团结促进治理有效。”镇党委书记赵成涛表示,“下一步,我镇将持续发挥民族镇村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强、乡村美、民族亲、治理优的良性循环,更好助力全镇高质量发展。”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海玲 通讯员|王乐 陈瑞华
编辑|李海玲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