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孟庆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终身医学专家。曾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外科、外科教研室主任及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委员,山东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曾获青岛市优秀临床医学专家,青岛市著名好医生称号。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处理复杂、高难度病人得心应手。擅长颅内各部位肿瘤、脊髓肿瘤、脑出血、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5部。
4月10日,青岛,位于江苏路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大附院)市南院区,地处老城区,依山傍海,古朴典雅。这所始建于1898年的百年老院,几乎与青岛市同时诞生。
当日,记者来到这里拜访一位老乡——青大附院博士生导师、终身医学专家孟庆海,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在这里的名医堂坐诊。一路询问,最终在负一楼的5号诊室望见了孟庆海。所谓“望见”,是因为彼时他正埋头给病人看病,表情严肃认真,门外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家属熙来攘往。经过近2个小时的等待,孟庆海才忙里偷闲,略带歉意地和记者打了个招呼:“还有一个病人就可以采访了。”看得出他有点疲倦,但思路依旧清晰。“每天不是围着手术台转,就是在坐诊,这是工作常态,早就习惯了。”孟庆海一脸坦然地说。
2天时间,辗转2个院区,利用坐诊间隙,在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孟庆海向记者娓娓讲述他的从医经历。
勤奋好学 觅得人生良机
1950年,孟庆海出生于临邑县德平镇小鲁家村,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对他的教育极其重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孟庆海打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小升高小时考了个全校第一。“那个时候农村孩子要想出息,读书是最好的捷径。”孟庆海说。
1968年,孟庆海初中毕业。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他本该继续读高中,但那时高中不招生了。无奈之下,孟庆海回到农村务农。这期间,他并未放弃学习,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3年的艰苦锻炼塑造了他能吃苦、不怕累的精神,也养成了虚心好学、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潜心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0年下半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虑到自己只是初中毕业,孟庆海内心深处有些许自卑,并未主动报名。村干部见他为人正直踏实,又勤奋好学,便自作主张给他报了名。孟庆海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
1971年3月9日,是一个让孟庆海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他终于背起行囊,告别黄土地,戴上大红花,在县里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坐上了开往青岛的汽车,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进入青岛医学院学习。“当时全县仅有9个人被招收到该学院,我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幸运儿。”孟庆海笑着说。
对于选择学医,孟庆海表示当时并不太懂。在知道被录取的学校是青岛医学院后,还曾专门咨询中学时期的班主任:“青岛医学院毕业后干啥呢?”“你这个傻孩子,毕业后就能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后来的经历告诉他,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
刻苦钻研 学霸锋芒初露
从田间地头的稻田麦浪到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巨大的反差,让初入大学的孟庆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恍惚:一切那么真实,一切又仿佛在梦中。但渐渐的,他从医学中发掘出无穷的乐趣,也开启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大学时期,孟庆海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读书成了他当时唯一的爱好。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他下定决心:“既然踏上学医路,就要当一名好医生。”
1974年7月毕业时,孟庆海因成绩优异被留在青大附院外科,从事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当时,这一届毕业生有近500名,留在母校医院的仅有10多名,足见他的勤奋努力。
普外科是孟庆海从医道路上的基点。在那里,崔自介、张默道、笵迪初等多位老师言传身教,以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病患康复的经历,也让他深刻体悟到:医生要“德才兼备,德为先”。
1976年,老师崔自介收治了一位烧伤病人,在病人休克无尿期,为了严格控制输液量,需要密切观察尿量。崔老师就坐在病床旁,一滴一滴数着尿量,一观察就是一夜。“印象之深至今难忘。为了什么?没有红包,没有奖金,一切就是为了病人。”孟庆海坦言,老师的榜样力量推动他开始拼命地钻研医术。
短短4年时间,他就可以胜任胃肠道、脾切除、甲状腺等手术,并以扎实的外科基本功、熟练的手术技能以及宽厚待人的性格赢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认可。当时有位年轻教师患结节性甲状腺肿,担心术后声音会嘶哑,但待他做完手术后,不仅声音没有影响,连手术刀口也不易看出。还有一位患胃肠道瘘病的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这对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78年,青大附院决定加快神经外科的学科发展,有意将孟庆海调至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不同于其他外科专业,风险大、难度高、效果差,手术后病人甚至可能成为植物人。”孟庆海坦言,最初对神经外科是颇为抵触的,但身为党员的他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这一干就是40余年。
创新探索 多领域省内领先
孟庆海(右一)带领科室人员查房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从普外科转到神经外科,孟庆海更加勤奋:早上7点前到医院,下班常常到了晚上10点后,每天都是超过12小时的学习与工作。
1984年,为了尽快培养和提高临床水平,孟庆海前往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学习。一年的进修时间内他只回过青岛一次,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听课学习、深入钻研。只要有老师上台做手术,他都会提前1个小时到场,仔细观察手术的每一道步骤,为学成归来开展新手术积累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20世纪90年代末,孟庆海被任命为神经外科主任,随后又被任命为大外科主任。同时,被选为山东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是孟庆海的从医态度。他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和荣誉,而是继续钻研探索,攀登新的高峰。1989年,其率先在山东省内开展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同时,积极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切除颅内各部位肿瘤,如脑膜瘤、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垂体瘤、听神经瘤等,创伤小、效果好,达国内先进水平。他也是国内较早倡导和使用显微技术、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技术及内镜技术的专家之一,神经导航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术、肿瘤定位更准确。尤其是深部肿瘤,误差小于3毫米,同时可在屏幕上观察到肿瘤切除的程度,使肿瘤全切除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居国内先进水平。
就这样,孟庆海在神经外科领域一路前行,造诣日益精深。
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建立于1959年,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专业科室之一。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神经外科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科室主任的孟庆海深刻感觉到,要想使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在这个领域保持前沿的位置,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专科医疗集体。此时,关于脑科医院的构想开始在他心中形成。
2005年5月,山东半岛第一座现代化脑科医院——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脑科医院诞生,孟庆海任首任院长。当时这在国内产生了极大影响,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孟庆海也被推选为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委员。
此外,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奠定了孟庆海的学术地位。2006年春天,《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给孟庆海寄来贺信,祝贺他在该杂志21年发表文章作者中进入前100名,这是一项来之不易的荣誉。同时,他还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5部,获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7项,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协作课题等科研课题6项。培养了大批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并多次应邀赴各地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行医救人 要妙手更要仁心
医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在学生们的眼里,孟庆海可亲可敬、平易近人,但在学术上要求严格,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实践,他要求两手都要抓,“只重理论而轻临床,是成不了好医生的。科研和理论的总结则有助于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尤其重视医德。“要先做人,再做事。”在孟庆海看来,对患者的尊重是一名医生应该具有的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对于当下的医患关系,孟庆海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我做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帮病人解决问题。我认为医患关系越简单越好,一切为病人着想足矣。”
2011年,孟庆海退休,青大附院将其聘为终身医学专家。如今,年近7旬的他,依然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他说:“当医生真正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解除病人之痛苦继续努力。”
对于家乡的医疗事业,孟庆海也十分关注。只要有德州人到青岛求医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忙。他说,近年来德州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稳中有进,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大部分休息时间都被各种学术活动所占据,但孟庆海还是希望能尽己所能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报答乡亲。
记者|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