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剑锋
漂亮的机器人和炫酷的大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就停用,或未有效运行,变为“僵尸”平台……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毋庸置疑,把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用到制造、生产、出行、国防、工作、运输、管理、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收到最好效果。如果用错了地方,不仅作用与效果会大打折扣,也很容易沦为作秀,形成新的形式主义。
有人说,形式主义是痼症顽疾。当新技术出现时,一些形式主义者就会发现,原来新技术也可以用来“涂脂抹粉”,当形式主义穿上新技术“马甲”后,就可以为自己博来眼球,给工作或者形象加分。于是,便有了运用新技术的冲动,建起了不符合实际的“智慧门面”,导致运用新技术成果出现新形式主义。运用新技术成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件讲究科学性可行性的事情,一件提高工作效率的事情,岂能成为“门面”,成为“摆设”?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反映了一些人政绩观错位。
要把最新科研成果“用到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创造最大价值,绝不能用来作秀、摆拍,为形式主义邀功请赏。从这一层面来讲,反对形式主义“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最新科研成果,而不是使其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用错地方的新技术,就是形式主义的滋生地,尽管它披着时尚的外衣,终究还是形式主义。穿着新技术外衣的形式主义,更具欺骗性,也会将新技术成果运用带入歧途,如不及时阻断、制止与打击,就会让“智慧门面”影响新技术在生产工作中发挥作用。
尽管《新华每日电讯》披露的现象只是少数,反映的却是形式主义的“惯性思维”。无论什么行业,对形式主义在新技术、新场景运用中的滋生,都要有一种见微知著的预见性,要有一种紧迫感,才能防止“智慧门面”大面积生长,才能尽早治理。
治理形式主义,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心慈手软。对利用新技术成果变换“马甲”和“藏猫猫式”的形式主义,要出重拳、真治理。表演式的“智慧门面”,“中看不中用”的“智慧门面”,用来提升形象的“智慧门面”,在群众眼里,都是带不来任何便利的摆设,是彻头彻尾的“花架子”。只有让这些变换手段搞形式主义的人“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才能根治顽疾,从源头上提升服务质量,给办事群众带来便利。
能否把新技术成果用对地方,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更是评判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运用新技术装点门面,是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抓早抓小、下力气抓,才能阻止这股歪风蔓延,实现新技术成果健康推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