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赵金萍:归来居




归 来 居


赵金萍

仲秋后的一个下午,应李哥之邀,前去参观他的“庄园”。李哥是我多年的同事兼邻居,退休后,他在减河东岸租了一块滩涂,养鸡养鸭、种菜种庄稼,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此前多次听闻李哥的“庄园”丰富多彩,着实不错,他也多次邀请我前去一游,直至我退休后,这趟行程才终于成行。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秋日的四野微风习习,不凉也不热。夏天喧闹的空气,似乎随着太阳的南移渐渐安静下来;马路两旁茂盛的梧桐树,苍翠的叶子也渐次透出黄绿色的成熟气息。从市区到减河大堤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放眼望去,减河两岸树木苍苍,岸边的滩涂像一片片深深浅浅的黄绿色地毯;静静的河水犹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清凌凌的水面在秋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仿佛铺了一层碎银子。将车子停在大堤上,还没下到菜园,“咕咕嘎嘎”的鸡鸣鸭叫声就已传入耳中——这喧闹与四周宁静的田野形成了奇妙的反差,让我突然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下得堤来,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一畦畦菜地,还有一片黄绿色的玉米地。玉米早已收割,只剩下甘蔗林似的秸秆,像完成使命的老兵,整齐而安静地立着。走进高高低低的菜畦,仔细辨认着蔬菜的名字:白菜、韭菜、空心菜、芹菜、萝卜,还有大葱,时令蔬菜应有尽有。令人惊喜的是,菜畦间居然还有一小片金灿灿的菊花,在万绿丛中摇曳着明亮的花朵。再往北走,树林之间,或用线网围起一方领地,或用秫秸扎着一道道篱笆墙,这里便是鸡和鸭的“家”了。鸡鸭们悠闲地踱着方步,不紧不慢地啄食,不时“咕咕嘎嘎”地叫着,仿佛在唱只有它们才懂的歌。篱笆墙上爬满了扁豆秧,紫色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好似伴着鸡鸭的叫声翩翩起舞。

打理菜地的人不停地和李哥打着招呼——条条块块的菜地分属于不同的主人,其中李哥的数量最多。他不仅管理着自己的菜地,那些没时间或不会管理菜地的邻居,也会把自家菜畦委托给他代劳,而他总是痛快应承,细心照料。这片菜园实行着一条龙生态循环:种出的玉米、青菜用来喂鸡喂鸭,鸡粪、鸭粪则成了种菜最好的肥料。

一位正带着小孙子摘韭菜花的大姐告诉我:“在这里种菜的人,都不会打农药、施化肥。为了保证菜的品质,我们家还炒了黄豆当肥料施到地里。除了自己吃,剩下的都送给亲戚朋友——入口的东西,要的就是这份纯天然、没污染,图个生态健康。”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们和大姐说话的工夫,李哥已经摘好了扁豆、空心菜,拔了萝卜,割了韭菜,还砍了几棵大白菜。金黄色的白菜心一层层紧紧抱在一起,宛如一朵朵即将盛开的黄色莲花。李哥顺手掰下几片外面的菜帮,扔到篱笆那边正在“咕咕嘎嘎”嬉戏的鸡鸭群中,立刻引来一阵更加响亮的“鸡鸭鸣奏曲”。他娴熟的动作让我心头一暖,这种源于土地孕育万物的潜意识,似乎再一次搅动了我的思绪……

“走,到我办公室坐坐!”李哥一边招呼我们,一边麻利地帮我们提起两大兜蔬菜。“竟然还有办公室?”我们都十分好奇。李哥的“办公室”是一间用建筑板材搭建的工房,虽说是一间,从外面看却有一门两窗,门楣、屋檐等细节一应俱全。房子建在大堤坡下的平坦处,依坡傍树,屋面比地面高出半米多。我们拾阶而上,走进屋内:写字台、茶几、桌椅等日常家具摆放整齐,屋内还通了电、装了空调,角落里放着水壶、茶具、象棋、扑克等休闲娱乐用品,墙边还有一张折叠床静候在角落——小屋虽简陋,却充盈着简单明快的气息。

新沏的菊花茶氤氲着淡淡的香气,夕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让人感觉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住了脚步。李哥对我说:“你爱写字,给这间小屋起个名字吧。”我随口应承下来。叫什么好呢?这里远离闹市,依水傍堤,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有的是绿水绿地,是鸡鸣鸭叫与秋虫呢喃交织的交响曲;有的是一望无际的碧蓝天空,是悠闲的云朵、高飞的雁阵,还有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置身于此,有种置身事外的惬意。叫“闲云阁”?自觉太过雅致,少了些烟火气;叫“鸡鸣舍”?又似乎太过片面,没能概括这里的全貌……“归来居”?对,就叫“归来居”!此情此景,这个名字再贴切不过。

人总是要回归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就像四季轮回。人这一生,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出发的地方;心灵的归宿,永远离不开血脉基因的牵引。就像万物对土地的眷恋,早已渗透到生命里,刻进骨子里。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你累了、倦了,或是跌倒了、迷茫了,找不到方向了,不妨来“归来居”坐一坐,到菜地走一走——双脚踏在湿漉漉的泥土上,仰头望一望无际的天空,深深吸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你会感受到万物生长的力量。哪怕你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想,只在“归来居”的沙发上静静地坐着,感受这里的自然气息,我想,你一定也会有所收获。

走出来吧!走出钢筋混凝土的包围,走出斗室四壁的狭小封闭,走出固有的思维认知——给心灵放个假,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倾听万物生长的声音,感受万物生长的力量。当人放下执念,与自然同频、与时代同步,便会心无挂碍,坐也从容,行也从容,对自然、对生命充满感恩与欢喜。

离开时,李哥麻利地把大包小包的蔬菜放到我车上,还连声邀请我下次再来。如果你也对这里感兴趣,我可以在“归来居”等你——等你来,咱们再给“归来居”配一副对联,可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