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挑大梁·非凡“十四五” | 绘绿色画卷 享生态福祉——德州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十

碧水蓝天、清风徐来,是德州百姓对环境质量改善最直观的感受,也是生态获得感、环境幸福感逐年提升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全市环境治理成绩亮眼:2024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4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1%。今年1至10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同比改善12.2%;优良天数比例73.7%,同比提升11.4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改善20%,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数字背后,是一场全市上下同心同向、久久为功的生态实践。

精准治污 守护“德州蓝”

近日,在宁津县一处建筑工地内,市生态环境局宁津分局的执法人员对一台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尾气检测。执法人员仔细核对机械编码标识、污染控制装置,确保机械“身份明确”、排放达标。

“我们采取‘现场核查+尾气检测’双管齐下的方式,精准锁定问题机械。”执法人员介绍,针对尾气超标、装置失效的机械,依法责令停止使用,限期维修治理,经复检合格后方可重新作业,坚决杜绝“带病运行”。

这样的精细监管,在德州大气治理中已成为常态。“十四五”期间,全市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源头防治、标本兼治。市生态环境局以查促改,建立市县配套联动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代表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多元共治的格局逐步夯实。

在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喷漆生产线曾是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工序。公司副总经理郝兵坦言,企业先后投资3500万元用于喷漆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实现了水幕过滤技术、改扩建喷漆房、UV光氧治理设施“三级跳”。如今,公司采用了国际先进的“低温过滤+沸石转轮吸附脱附+CO催化氧化”技术,力求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企业主动转型的背后,是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坚定决心。“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优化,全市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焦化、水泥行业主体设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对200余座工业炉窑、580余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600余家加油站开展综合整治。截至今年11月,全市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5442辆。

系统治理 水环境持续改善

傍晚时分,庆云县常家镇西柳行村的河岸边,村民们正悠闲地漫步、聊天,享受着风景怡人的田园风光。眼前景色如画,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条黑臭小河沟。

“我们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庆云县常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德森说,环境改善的同时,村民的观念也悄然转变,许多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当起了义务监督员。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我市结合种植养殖混合型农业特点,选取乐陵市作为重点试点区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路径。今年乐陵试点成功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为全域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451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03处。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乡村,“十四五”期间,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我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共治,2024年6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Ⅲ类以上水体比例达66.7%,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较2020年改善24.24%,实现连续五年持续提升。

近两年,马颊河平原段、庆云段分别入选省级美丽河湖。全市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积极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全市已完成市政雨污合流管网改造438.8公里,1275个建筑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9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提标改造能力76.5万吨,提前完成省定2025年目标。

绿色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德州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646吨、7890吨、11712吨、1217吨,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3.7%,能源结构更加优化。

庆云县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正持续探索绿电建设路径,完善新能源发电、储能等基础设施,构建“绿电供应-绿动能发展-绿标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绿色低碳,园区向新。该产业园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绿电产业园试点名单,总光伏装机容量9.896兆瓦,年供应绿电1286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6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820吨。

不仅新兴产业园区在探索绿色转型,传统工业企业也在积极拥抱变革。在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智慧园区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监测着能耗数据,通过智能系统优化能源配置。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军介绍,近5年,公司实施了10余个转型升级项目,通过循环利用、柔性联产等技改措施,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7%,先后12次获评行业能效领跑者。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跟进。截至目前,我市已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8家企业入选省级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天衢新区列入省级“十大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

从蓝天白云常驻到碧水清流奔涌,从绿色工厂林立到生态示范引领,“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奋力谱写美丽德州建设新篇章,让绿色发展底色更鲜明、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更丰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岳红星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