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眼睛里的房水,就像家中水管里的水,本该顺畅循环排出,可现在排出的通道变窄、慢慢堵塞,水流积在里面,压力就会一点点升高,慢慢压迫视神经。”在德州市中医院眼科专家门诊,这样耐心细致的病情讲解,是眼科主任徐红28年从医路上的日常。

谈及从医初心,徐红提起童年的一段特殊经历。小时候她体弱多病,扁桃体反复发炎,打针输液成了生活常态,直到一位老中医用穴位贴敷治疗后再未复发。这份源自中医的治愈力量,让她暗自发誓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97年,徐红进入德州市中医院眼科工作,从此踏上了守护患者光明的征程。
温情守护 为困境少年重启人生
2012年寒冬,诊室里来了一位特殊患者——初中生小吴。先天性白内障让他长期生活在模糊世界里,性格格外自卑,就诊时全程低头、说话声音极小。检查显示,他的视力已严重受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失明。可小吴母亲早逝、父亲残疾,家庭困境让他们无力承担治疗费用。
看着身着单薄衣衫、脚穿破洞鞋子的孩子,以及一旁满脸愧疚的父亲,徐红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孩子的眼睛不能等,人生更不能毁!”她当机立断,第一时间为小吴申请免费治疗,术后又发动科室医护人员捐衣捐物。

当眼部纱布缓缓揭开,清晰的世界第一次完整呈现在小吴眼前,他望向徐红,哽咽着说:“我能喊您阿姨吗?”徐红紧紧握住他的手,眼眶泛红:“好孩子,当然可以啦!”重见光明的小吴渐渐变得开朗自信,学习刻苦努力,后来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2020年5月25日,小吴带着自己写的“医术高明”书法作品来到徐红的诊室,以感谢当年的再造之恩。
笃学精进 练就硬核诊疗技术
“做医生,技术不过硬可不行。”这是徐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精进诊疗技术,她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2000年,她奔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修;2008年,又前往北京同仁医院深造。那段日子,披星戴月是她的常态:清晨六点多到医院,为三十多名术后患者检查换药、观测异常情况并汇报处理;八点跟随主任出门诊;下午处理入院出院手续、筹备第二天的手术,常常晚上九十点钟才踏上归途,次日继续跟随主任完成30余台手术。“那些实战中的经验方法,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帮我快速提升,面对患者时也更有底气。”她说道。

2009年进修归来,徐红接到了建设东院区眼科的重任。彼时的科室包括她在内仅有两名医生和一台裂隙灯,只能开展简单的药物性治疗,完全不具备手术条件。但她没有退缩,带着团队一步步添置设备、逐个攻克技术难关。如今,科室各类检查及治疗设施一应俱全,业务也从基础门诊诊疗拓展到复杂内眼手术,稳步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中西融合 开辟眼科诊疗新路径
诊疗实践中,徐红始终坚守中西医融合的治疗理念。2016年起,她将研究重心聚焦于中医在眼科慢性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针对晚期青光眼及眼底视神经疾病的患者,她结合中医眼针等适宜技术疏通经络、中药辨证调理脏腑,助力患者逐步扩大视野、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面对难治性干眼症,她突破传统单一治疗模式,采用针灸、推拿、中药雾化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精准缓解患者眼干、眼涩、异物感等不适,收获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自2021年起,由她主导的中医特色治疗“干眼”,成为山东省首家纳入中医日间病房系统管理的病种。该疗法凭借显著的临床疗效,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并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让中西医融合的诊疗优势惠及更多患者。
从最初仅有两人的小科室,到如今特色鲜明、中西医融合并重发展的德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徐红用28年的坚守,为一位又一位患者驱散黑暗、点亮光明,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人生。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丽娜 通讯员|王琰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