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欢青正在擦拭超市售卖的商品
11月14日一大早,36岁的张跃东坐上轮椅,在家人帮助下为轮椅接上了电动车头。从禹城市鲁北局家属院的家里出发,穿行1.8公里,途经两个路口,他准时抵达位于汇通东澜岸小区的爱禹团购超市。“现在每天早晨按时上班,十分钟就能到岗,还能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我很知足!”他一边整理着工作服,一边欣慰地说,“这份工作让我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也给孩子树立了自强不息的榜样!”上岗一个月来,张跃东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是他之前在家待业时难以想象的。
张跃东并非天生残疾,而是在一次货物搬运中被空中掉落的钢板砸伤致残。他的再就业经历正是禹城市创新推进残疾人“社区微就业”模式的生动写照。2025年以来,禹城市残联开辟“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易业”的新路径,让“惠残爱心小屋”在全市14个社区遍地开花。这些分布在居民区附近的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在乾丰首府小区,45岁的重度残疾人朱欢青对“家门口就业”带来的改变感触更深。她从去年9月开始经营小区门口“惠残爱心小屋”开设的连锁超市——爱禹团购超市。“我从家到超市骑电动三轮车只要七八分钟,每个月能稳定收入两千多元,上班就在家门口,这份踏实,真好!”她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道。这种“临家易业”的便利,让朱欢青既能兼顾身体状况,又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社区微就业”模式的最大优势所在。
据禹城市残联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31处“惠残爱心小屋”,解决了34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岗位,却为残疾人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与此同时,在西李全社区“惠残爱心小屋”创立的“颜艺工坊”里,27岁的聋哑女孩王艺洁正在专注地创作绘画作品。去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的“荷花杯”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的她,今年8月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里既能从事喜欢的艺术创作,又能教社区居民做手工,”她手拿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内心的满足,“最重要的是,我变得开朗自信了!”王艺洁的经历证明,“社区微就业”不仅带来经济收入,更让残疾人找回人生价值。
这些温暖故事的背后,是禹城市残联系统化的工作支撑。近年来,禹城市始终聚焦残疾人就业难题,通过推门倾听、走访牵线等方式,每年走访企业20家次以上,推荐残疾人就业30人次以上。同时,市残联组织开设中西面点、果树种植、互联网直播等实用技能课程,“十四五”期间共投资30余万元,培训残疾人1500余人次。“我们不仅要提供岗位,更要培养能力,”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张龙表示,“通过系统化岗前培训和个性化就业帮扶,我们为每位残疾人量身打造就业方案,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爱无界便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尹芬梁参与了“惠残爱心小屋”建设。他深有感触地说:“看到残疾朋友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也找回了自信。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这些爱心小屋还发展成为便民服务的多功能阵地。它们不仅提供质优价廉的日用商品,还定期开展义诊、义演、心理辅导等活动,服务范围已辐射社区群众5万余人,真正实现了残健融合、社区共建。
从张跃东重拾生活信心的笑脸,到朱欢青实现自我价值的从容,再到王艺洁艺术才华的绽放,这些分布在社区里的小小空间,正以其独特的“微就业”模式,为残疾人打开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张伟靖 张龙
编辑|李海玲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