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文化社区 和“乐”同行

资源“乐”聚,文化供给更有力


“今天老师讲的英语单词,我前几天就跟着社区老师学过了,一点也不难!”日前,乐陵市城西小学二年级学生刘佳妮在放学时高兴地向爸爸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今年暑期,我市精准对接“看护+学业”双重需求,依托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公益课堂,引入优质社会力量担任“红色合伙人”,为孩子们提供英语、游泳、格斗、乒乓球等十余类暑期公益课程,以社区的“小托管”托举起幸福的“大民生”。

“从7月12日到10月25日,我们邀请‘小雨滴英文馆’作为社区合伙人,每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少儿英语公益培训,已有30多名像刘佳妮一样的孩子参与,学习热情非常高。”安居社区居委会委员魏建敏介绍。

为精准化、专业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创新实施“红色合伙人”机制,累计招募124家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参与,聚焦校外培训、扶老助残、文娱健身等领域开展常态化服务。同时,通过积分制管理与年度评估,对优秀合伙人在宣传、入党、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社区持续活力。

群众“乐”学,文化书院更润心


11月4日,杨安镇味都书院依托调味品博物馆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电商培训,50余名返乡青年、企业代表和村民齐聚一堂,学习带货、剪辑与话术技巧,一场“新农人”孵化计划悄然启动。

“以前觉得直播带货很难,但社区培训有老师手把手教,我一下就懂了。”百味佳新村村民王云信心满满,“我编了不少手工艺品,也准备‘挂上小黄车’试试销售。”

近年来,我市立足群众终身学习需求,聚焦“一镇一品”,建设“乐享文化书院”,依托工人文化宫、冀鲁边革命纪念园、图书馆等场所,构建起“市级书院+特色书院+社区教学点”三级阵地网络。杨安镇味都书院、朱集镇红枣书院等23处特色书院遍布城乡,满足群众在理论、文化、技能等10大类需求,并积极发动全市部门单位投身文化书院建设。

日前,乐陵市妇联“收纳整理技能培训”走进兴隆社区,为居民带来一堂实用家政课程。讲师通过“讲解+实操”生动演示衣橱整理、空间规划等技巧,现场气氛热烈。“原来家里乱不是房子小,而是方法不对。”学府花园居民周春霞感慨,“整理不仅是收拾物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目前,我市已统筹党校、妇联、文旅、教体、公安、卫健等21个部门资源,围绕群众需求开设“乐学红韵”“乐技赋能”“乐赏非遗”等14项特色课程,打造“双红文化社区宣讲”“巾帼家政社区行”“文艺培训进社区”等21个培训项目,累计培训群众近6000人次,有效推动全民素质提升与社区融合发展。


智慧“乐”享,文化服务更便捷

“下午三点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老年大学舞蹈老师现场培训,赶快报名,晚了就没名额了!”11月5日,家住乐陵市五合小区的赵静通过手机接收到社区文体活动预告后,第一时间完成了报名。

近年来,我市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社区建设,针对物业纠纷、服务配套不足、文化供给单一等问题,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层服务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构建起“群众响应全天在线、民生服务即时保障、文化服务精准送达”的文化社区建设新路径。

“去年7月,我们上线了‘枣城邻里’智慧社区数字平台,构建‘管理员PC端、网格员APP、居民小程序’三级服务端口,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提交诉求,网格员通过APP及时处置,管理员在PC端全程跟踪进度,实现事项办理可追溯。”市中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王敏敏介绍。

前不久,家住乐陵市丰泽园小区的李雪娟在下楼拿快递时,不小心把钥匙落在家里,当时家中正在煮饭,她便立即使用“枣城邻里”小程序联系到最近的开锁公司,避免了一场意外发生。

针对当前生活服务类APP功能分散、使用不便的情况,乐陵市依托智慧社区数字平台整合“码上办”“呼叫网格员”“办事窗口”等15项便民功能于一体,汇集全市餐饮、健身、家政、婚庆等20类502家商户信息。

我市还充分发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优势,将体育元素融入社区生活。每天清晨,安居社区智慧健身广场上便热闹非凡,居民们在此锻炼交流,充满活力。“这些智能健身器材能实时显示运动时长和消耗热量,特别方便。”57岁的居民史智峰几乎每天都来锻炼,“社区安装了10多套智能健身设备,下楼就能健身,太贴心了。”

围绕建设“健康乐陵、活力乐陵”,我市在城区布局智能健身器材、体育公交站亭400多处,建设泰山智慧体育公园等公共健身场所近80处,构建起“15分钟社区健身圈”,让居民“近”享运动快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陈志博 编辑|李姝漫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